關於迷走神經的理解-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關於迷走神經的理解-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 2023.02.16


迷走神經

醫學界在過去認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中,主要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兩者以二分法作為人體感測壓力並作出應對的基礎理論,而早期的醫學院教科書基本上也是這樣子敘述的。

而在「副交感神經系統」中,迷走神經佔了很大的一個比例(約75%),簡單的理解就是,迷走神經包含了將內臟的生物訊傳到腦部(約90%),也有將腦部的訊息傳送到內臟的功能(約10%)。

1994年,美國的史蒂芬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發表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論文中自生物的神經系統演進,到人體與壓力系統相互抗拮的概念,對於後續的心理治療、憂鬱症、創傷症候群(PTSD),慢性疼痛與慢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理解方向。

Stephen Porges

【迷走神經是一把雙刃劍】
最早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是在精神病學的頂級殿堂「芝加哥大學暨北卡大學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研究測量迷走神經的方式。

迷走神經是人類的第十對腦神經,當時醫學院的教科書都認為,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ous nervous system),若是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於興奮狀態,人類會長期處於緊張與焦慮的狀態,而最後導致疾病,而副交感神經能夠延緩這個狀態。而迷走神經又在副交感神經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當時的假設是迷走神經對於心臟能夠起保護作用,使得心臟不會過度搏動,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便以此在兒科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以教育新生兒科醫師。但是在論文出版後,波格斯博士收到一位兒科醫師的來信,他表示迷走神經的活化反而可以導致新生兒的死亡。這件事情對於波格斯博士來說是非常震驚的,他瞬間就理解了這位醫師的意思,因為在他看來迷走神經相對的也可以導致心動過緩與呼吸暫停,所以迷走神經為何可以同時具有保護作用,又能夠產生致命的危機呢?

後來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便重新自人體解剖深入進行研究,發現了人體的迷走神經系統不僅有一對神經迴路,實際上一共有三種神經迴路(ANS),而其中有兩種迴路自人體的腦幹直接延伸,並且是在生物的演化概念中處於較原始的神經系統。於是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後續便以此為立基,研究並發表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的理論。

【自律神經系統的演化】
依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立基,我們可以將生物依照演化的角度,將脊椎生物分類成幾個類型,

最原始的生物體內僅以簡單的興奮型激素(catecholamines)刺激心跳,做為控制生物體心跳的方式。

而後續生物漸漸進化出無髓鞘的抑制型神經,也就類似於我們現在認知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我們可將其稱呼為「原始迷走神經」;後續才演變出興奮型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知的交感神經系統。而後續又演化出了能夠分泌腎上腺物質以興奮神經系統,最後自律神經的演化到哺乳動物時更演化出了具有髓鞘的抑制型神經,也就是我們目前所理解的「現代迷走神經」。

也就是說,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演進一直到後面的高等生物,才演化出以神經來控制心臟與其他內臟的系統,而其中神經系統以有無髓鞘作為基本的劃分,我們可以簡單的詮釋生物迷走神經系統演進的理論。

激素(低等生物)

無髓鞘抑制型神經(原始迷走神經)

興奮型神經(交感神經)

具髓鞘抑制型神經(現代迷走神經)

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表示,對於一些原始的爬蟲類生物來說,「裝死、心動過緩、呼吸暫停」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自我防衛機制。如果我們觀察爬蟲類動物遇到危險時,不會看到太多其他的行為,因為爬蟲類動物主要是由無髓鞘的神經來建構自我防衛系統。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迷走神經,僅有蛋白質與脂肪作為保護神經的外在塗層。

而在演化的歷史中,哺乳類動物其時同樣擁有這個原始的神經體系,就如同爬蟲類生物一樣,而這種無髓鞘的神經系統被活化時,會使人進入抑制新陳代謝的「被動策略狀態 (immobilization)」來面對壓力與威脅,甚至進入被動、裝死、昏厥、停止、解離的狀態,並以此策略來對應出現的危險,這是許多低等生物都具備的基本求生與防衛的能力。

而後續演化出的交感神經系統,便是以增強新陳代謝作為「積極策略狀態(mobilization)」來面對壓力與威脅,後來更演進出以腎上腺激素作為興奮添加劑,以進入戰鬥或逃亡(Fight or Flight)的求生策略中。

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還發現了在哺乳類動物中,除了在原始的迷走神經中,還有一種具有髓鞘的迷走神經,所以哺乳類動物同時具有兩種迷走神經系統,而具有髓鞘的迷走神經能夠提供更快速、組織更緊密的的反應,而這種具有髓鞘的迷走神經除了與內臟相聯繫外,並自腦幹與面部及頭部肌肉相關聯。而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認為這個系統的演進,是為了適應哺乳類動物日趨複雜的社會活動。

【神經的反應不是一種知覺】
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補充說,我們原始的神經迴路是透過「神經感應 (Neuroception)」來運行的,這完全是一種不由自主的系統。神經系統藉由「神經感應 (Neuroception)」對應外界的反應來進行即時的快速處理,完全不需要透過意識的檢測,這是一種生物評估環境風險的神經迴路。例如某些人會在某些不自由主的狀況下心率加快、手心出汗,這些反應是非自願的。其實他們不想這樣做。

而我們的神經系統不僅只有一種防衛策略,不論我們採用了「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甚至於是「被動策略的解離 (immobilization shutdown)」,都不是我們自願的決定。在我們的意識之外,我們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會評估環境中的風險,快速作出判斷,並優先處理並執行非意識認知的訊息與行為。

人類與哺乳類動物多長期處於「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狀態,因為我們僅能在可以移動與做事的狀態才能夠進行工作,而當人類遭受重大的壓力與創傷時,最原始的神經系統將會啟動,使我們進入昏倒或是解離的狀態,這種策略會使得人們不會在有意識狀態下經歷嚴重的創傷性事件。

迷走神經系統示意

【以神經的生理解剖擬定治療策略】
我們能夠以波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的基礎理論與學說,以生理性的策略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首先我們必須要先對於自律神經系統作出基本的生理位置認知。為了方便理解,在此以人體生理位置進行名詞翻譯。

交感神經
迷走神經系統依照生理解剖,多自脊椎兩側延伸至人體內部臟器,另外人體的皮膚與橫紋肌與腹腔臟器的血管也受到交感神經的支配。

副交感神經系統
人體的副交感神經的體系內以迷走神經為大宗,其實如果依照身體的生理解剖劃分與部位來細分,分成了腹側分支與背側分支兩個體系。

所以我們將其簡單的歸類如下:

背側分支迷走神經 (Dorsal Vagal):
在極大的壓力與恐懼狀態下,我們的原始迷走神經系統(無髓鞘)會活化,進入昏倒、癱瘓、解離...等「被動策略狀態 (immobilization)」行為來應付外界的變化。另外深層肌肉的伸展,也能夠活化這個部分的系統。

背脊交感神經 (Sympathetic):
在一般的壓力狀態下,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會活化,進入「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機制,以戰鬥或果斷的逃跑...等「積極策略狀態(mobilization)」行為來應付外界的變化。

腹側分支迷走神經 (Ventral Vagal):
當我們進入放鬆且無危險的狀態下,人體的高級迷走神經系統(具髓鞘)將活化,同時臉部與頸部的肌肉與神經系統也會活化,進入放鬆、睡眠、進食、社交、親密行為...等狀態。

如果我們想要活化原始迷走神經系統(無髓鞘),可以藉由瑜珈、伸展運動、按摩,來活化這個系統。
如果我們想要活化高級迷走神經系統(具髓鞘),或是專注於腹式呼吸來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由上而下,由知而覺)。
如果我們想要活化交感神經,可以藉由刺激脊椎兩側的交感神經(Sympathetic),或是進行肩膀與四肢的持續性機械運動,給予身體生物訊息。
如果我們想要活化高級迷走神經掌管社交系統的顏面神經與肌肉,可以藉由冥想或是催眠等想像的方式,讓大腦活化後再將注意力轉回到身體上,(由下而上,由覺而知)

迷走神經系統與心理防衛機制

【情緒是神經系統的複合性狀態】
人類的情緒與生理反應是複雜且息息相關的,而以此三種主要的神經系統理論,我們可以得出有趣的身心理狀態的理解。

如果有人的「背側分支迷走神經系統(Ventral Vagal Complex)」+「背脊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兩者都活化了,但因為這兩個神經迴路是處於抗拮狀態,也就是說兩者無法同時活化,也就是說一個人無法同時癱瘓與戰鬥或逃跑。於是身體能量不斷兩者間切換,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雙極情緒障礙,也就是一下子很興奮,一下子很憂鬱。

另外如果遇到「背側分支迷走神經系統(Ventral Vagal Complex)」+「腹側分支迷走神經 (Ventral Vagal Complex)」兩者同時活化,也就是一種同時處於部分放鬆而部分興奮的狀態。這種狀態大多處於運動或是在某規範條件下競爭的狀態,也就是在某安全程度上的競技狀態。
而在國外的運動醫學早已發展這種基於神經理論而衍生出來的治療與放鬆技術多年,目前較多採用手技的方式幫助運動員刺激活化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進入更佳的競技狀態,使得在競技場上能夠發揮更好的運動效果。

另外還有「背側分支迷走神經系統(Ventral Vagal Complex)」+「腹側分支迷走神經(Ventral Vagal Complex)」兩個放鬆系統同時活化的超級放鬆狀態。
當一個人能夠處於這種極度放鬆的狀態,便能夠享受社交與親密關係,更能夠釋放與調節內心的壓力。
目前的醫學以刺激迷走神經的方式,應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上,許多心理治療機構也會以瑜珈或是冥想等方式伸展深層肌肉,並以控制呼吸的方式改善焦慮的狀態。

至於人體的身心能量與心理諮商對於神經系統與情緒的影響,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Porges SW. (1992). Vagal Tone: A physiological marker of stress vulnerability. Pediatrics 90:498–504.
*Porges SW. (1995). Cardiac vagal tone: A physiological index of stres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9:225–233.
*Porges SW. (1995). Orienting in a defensive world: Mammalian modifications of our evolutionary heritage. A Polyvagal Theory. Psychophysiology 32:301–318.
*Porges SW. (1996).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in high-risk infants: A model for assessment a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43–58.
*Porges SW. (1998). Love: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the mammalia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3:837–861.
*Porges SW. (2001). The Polyvagal Theory: Phylogenetic substrates of a social nervous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42:123–146.
*Porges SW. (2003). The Polyvagal Theory: Phylo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79:503–513.
*Porges SW. (2003). Social engagement and attachment: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Roots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ldre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08:31–47.
*Porges SW. (2003). Social engagement and attachment: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Roots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ldre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08:31–47.
*Porges SW. (2004). Neuroception: A subconscious system for detecting threat and safety. Zero to Three: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Infant Programs 24:5,19–24.
*Porges SW. (2005). The vagus: A mediator of behavioral and viscer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In ML Bauman and TL Kemper, eds. The Neurobiology of Aut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5–78.[ISBN missing]
*Porges SW. (2006). Asserting the role of biobehavioral sciences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The behavioral neurobiology revolu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18:923–933.
*Porges SW. (2007). The polyvagal perspective. Biological Psychology 74:116–143.


延伸閱讀:
《靈氣對急性冠心病患 (ACS)自律神經的影響》
《靈氣的科學研究》
《惡名昭彰的前額葉切除術》
《習得性無助》
《那個號稱吃糖可以減肥的時代》
《安神驅邪的中藥-硃砂》



靈氣課程台北 學生心得靈氣課程推薦 靈氣問與答Q&A 給學生的一封信

::回到文章列表::

《靈氣療法》 《能量治療》 《影片採訪》 《研究紀錄》 《中醫隨筆》 《知命識命》

《靈氣療法》

《能量治療》

《影片採訪》

《紀錄研究》

《中醫隨筆》

《知命識命》

    宇謙老師 【作者:宇謙老師】
    中國執業中醫師(北京/天津).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多年來致力於推廣外身心靈課程、能量治療及健康講座,學生包括了專業的諮商師、醫護人員及神職人員。
    《轉載摘錄請標示出處/本站成立於2003年12月 》